中心简介 > 文化建设_国爱康复训练中心

文化建设

团队文化
机构发展的关键是两支队伍的建设。康复师是实施、推进康复工作的骨干力量,而家长是促进儿童、少年健康成长,使康复训练持续发展的有利资源。区残联、乡镇残联、国爱康复训练中心联合助力,形成了“市、区、机构、家庭”四层培训指导网络。因需而训,开展康复专业人员、家长等相关人员各种类别的培训工作,并采取“走出去,请进来”等多种形式,有计划、有组织、有专题、有互动的聘请杜乐梅、夏晓月等知名专家来我区为残疾儿童、少家长进行专题讲座、实操指导,互动研讨。派出康复师走进专业融合幼儿园康复机构参观、学习。中心社区部定时进入家庭评估、训练、指导。使参培人员在学习中更新理念,增长知。在实操中运用知识,提高技能。在走进中体现个性,师长互助。在研讨中总结经验,完善提高。使康复队伍逐步扩大,人员素质发展提升,充分发挥了中心的辐射、引领和指导作用。
 
康复文化
国爱以残疾儿童、少年和谐发展为中心,科研引领。以个性化专题为重点,提高质量。以融合发展为目标,提升福祉。以送康复进家庭为扶持,文化助残。为此,中心依据残障儿童、少年发展规律和“六大领域”要求,加强教研组建设和业务研究,规范康复管理,转变康复理念,整合康复资源,满足康复需求,探索“有效单元下的主题康复课堂”和“有效的康复教研”的有效方法。努力实现残疾儿童、少年“人人享有文化助残的全方位的康复服务”实施康复训练课程改革。开设了认知康复、物理治疗、作业治疗、音乐治疗、美工治疗、运动治疗等符合残疾儿童、少年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生活化课程。把“个训与集体”弹性的需求性康复训练和“认知与康复”整合的全面性康复训练融为一体。坚持做到“七化”。即:“康复训练课程化、课程设置生活化、生活内容单元化、单元设计主题化、主题实施层次化。集体康复层次化、个别康复特色化。”社区康复部成立了送康小组辐射全区,实施送康,使残疾儿童、少年享有多方面的支持保障,享受多元化的教育康复,为他们的生存与发展而奠基。
 
特色文化
创设文化平台,发展文化产业,从而建设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中心,形成中心文化特色是中心文化发展目标。即:“宇、荒、海、纳、泰、和、石”。探索宇宙奥秘,插上生活翅膀;播撒希望;构筑平安、和谐;夯实生存基石,践行北京精神。在文化内涵的引领下,开展“走进大自然”、“游文化广场”、“参观自然博物馆”和“春之梦”、“庆‘六一’展才艺”、“我康复、我快乐、我成长”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可以使残疾儿童、少年亲临实践,在自然社会中融入集体、参与生活、个性发挥,检验全面康复效果。使服务对象和普通孩子一样共享文化,在掌声中体现自信,在体验中感受幸福和快乐。
 
发展文化
康复是修复人生的工程。社会组织是推进康复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是残疾人融入社会,提高生活品质的幸福乐园,是呈现社会进步、经济发展、人文素质的标识。因此,社会组织肩负着历史使命。发展康复文化,实现北京市“融合发展宣言”是践行北京精神的具体体现。 国爱康复训练中心在“十二五”期间要“以人为本、科学管理、资源共享、有效康复”。加强儿童、少年康复全面发展的研究,使“社、医、康、教”有机结合,打造健康、快乐、文明、绿色的康复文化环境,创设温馨主题教室、情感主题走廊、活力主题操场,形成康复特色。推进专用康复教室建设,配置必需的设施设备和丰富的教具、学具、图书资料等康复、教学、训练资源,助课程改革,提高康复质量。服务社会,满足残疾儿童、少年康复教育展的需要。扩大康复群体,搭建融合发展平台,助推康复文化发展,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,为房山区康复事业的辉煌做出贡献。